<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校园要闻

        校园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要闻

        央媒点赞我校人才培养成效

        发布时间:2022-02-24来源:新视野浏览次数:1116设置

        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科技日报》,在2022年2月24日教育版,刊发“教育传真”,点赞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采用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实施的运作模式,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新闻中心 吴婷

        报道全文如下:


        卓越工程师计划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杨茗茜 张羽程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看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现代化的高水平人才。

        2月21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理工学院,该校校长崔景贵介绍,该校启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实施的运作模式,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作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顺应地方需求,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朱林生说。

        “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3+0.5+0.5”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的前3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四第一学期赴企业实习,实习半年后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通过不同形式完成毕业设计。

        “卓越工程师计划”有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5年来,江苏理工学院已累计输送培养生源672人次,新增企业导师100余名,达成校企合作项目57项,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良性互动。

        此外,“卓越工程师计划”还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推动了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现了高校技术成果向企业转化,有利于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的科研领域投入体制,让科研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和效益性。

        江苏理工学院历来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互动,注重发挥职业教育“新型智库”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共建常州智能制造学院、电梯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等多个行业学院和研究院,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大学内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常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3年来,借助“卓越工程师计划”,仅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就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00余人,分获国家专利40余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省级大学生科研立项30余项。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孙逸晨曾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参与者,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他与企业工程师深入交流,学习生产检测工艺,从实际生产角度重新思考学科专业本身,让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得益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参训经验,孙逸晨在设计产品时会主动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让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满足应用需求。

        2021年,孙逸晨与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相关钢管生产企业日常生产、检测等,针对目前无缝钢管质量检测环节,在表面几何参数检测中存在的难题,成功研制了钢管高精度、多数据、快速率检测工艺,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可实现用户远程查看数据。该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

        报道来源:《科技日报》2022年02月24日6版教育版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2/24/content_530777.htm?div=-1

        返回原图
        /